本課程基本上分為上午與下午兩大主題,上午是在游泳池的獨木舟體驗課程,除了學會怎麼划獨木舟之外,在課程之初也教給學生們許多相關知識。讓我們感到有趣的是,負責教學的戴老師透過不停的問與答,讓每個學生都有站起來回答問題的機會,而且答錯會被噴水,學生都被處罰的很開心,可謂是完美地詮釋從玩樂中學習,也讓學童擁有獨立思考的空間。
在重點的划船課程也讓每個學生都能上場嘗試找到正確的登船方式,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使學童加深對正確技巧的熟習。
關渡國小教學參訪-2018.12
關渡國小是台北市的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也利用這些資源規劃出一套相當成熟的海洋教育課程。這套課程不只對校內的學童施行,也開放讓各地的國小班級報名前來體驗,而魚生團隊當天觀察的是來自士林的蘭雅國小六年級的班級。根據校方人員表示,針對不同的年紀會有不一樣的教案與教學方法,我們就僅針對當天所觀察到的「海洋拓荒者」教學內容做紀錄。
下午的課程是台灣海洋議題的介紹,在教室現場的魚缸展示了台灣從上游到出海口的各式代表性魚類,也包含相當珍貴的「怪方蟹」、「青鱂魚」等等。在介紹完現場展示的魚類之後,講課的盧老師並沒有讓學童馬上自由參觀,而是將他們帶至階梯教室開始了「釣魚」遊戲。這個遊戲透過分組釣魚積分,將「海鮮指南」所分類的「紅綠燈」知識傳達給學童,在一開始就教育他們最基本愛護海洋的方法-「從改變吃魚的選擇開始」。知道有哪些魚是資源豐沛適合食用,哪些資源漸減應減少食用,哪些資源已經枯竭不該再吃。
盧老師以最接近的案例「基隆潮境公園」作為分享,講說復育前後的差別-從荒涼的廢棄魚場到重新回到滿滿魚群出沒的魚類天堂,開始進入強調海洋資源保育的重要性,也介紹了台灣豐富的漁業資源。而台灣的豐富資源卻在漁民濫捕的情形下逐漸枯竭,例如老師分享了小時候捕撈鰻魚苗的經驗,從過去一晚可以賺進一學期的學費,到現在一晚只能產生1-2000元的產值,係因為台灣漁業的「過漁、誤捕、棄獲」等惡習所導致。部分漁船使用「底拖網」等方式將海底漁業資源一網打盡,而誤捕的非目標魚種便被視為「下雜魚」,這些大量的魚便被以極低的價格賣予養殖漁業作為飼料,如此惡性循環使得部分養殖漁業所需的魚苗漸漸難以獲得,實屬本末倒置。
再者,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也被提及。盧老師在綠島海中將漂流垃圾袋誤會為「快樂曬太陽的曼波魚」,這般荒謬卻引人深思的經驗夾雜在其熱情分享各地海中美景的遊記之中,將學生帶回最重要的課題-海洋環保。以親眼所見警惕學童應該減少難以分解的塑膠類產品的使用,最後以「環保吸管」有獎徵答與小魚餵食秀作為歡樂卻收穫滿滿的結尾。
🐟教具製作過程-2018.11~2019.01
魚布包印刷
魚生團隊從數十個布類中,經過反覆縫紉以及實驗後,選出目前使用的象牙白帆布,質地除了硬挺以外,也能夠承受多次裡內對翻。印刷則是選用能夠真實呈現自然色調的數位印刷,令小朋友可以直接了解魚類的原生樣貌。
魚布包剪裁縫紉
每隻魚布包皆為魚生團隊一針一線完成,從最初的尺寸衡量,再分別將已烹飪過後的魚布,以及未烹飪過的圖案剪裁、各自對縫,使教學對象可以同時了解魚類的兩種面相,也讓課堂上的教具增添了更多樂趣與互動!
魚圖鑑&罐頭鐵盒
目前市面上販賣的魚罐頭打開,不是醃製過後的魚身,就是已經打散處理過後的魚肉,魚兒的樣貌當然也因此漸漸在我們腦海中模糊。以魚罐頭為初衷,魚生團隊希望能夠扭轉小孩子對於罐頭的既定印象。
除了選用安全的圓邊式鐵盒,內部設計也完全不傷手!周圍為營造出罐頭效果,選用半透明的紙質做圍繞,令鐵盒的銀色可以在紙後隱約露出,巧妙抓住小朋友的目光。除了依季節平均分配的八隻魚布包外,盒內也附上此次的十二條魚圖鑑,一目瞭然的設計方便記憶以及比對!